一九二七年七月,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, 并添写《小引》和《后记》,改名《朝花夕拾》,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,列为作者所 编的《未名新集》之一。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。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。 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。
最初 以《旧事重提》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《莽原》半月刊上。
一九二七年七月,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, 并添写《小引》和《后记》,改名《朝花夕拾》,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,列为作者所 编的《未名新集》之一。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。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。 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。
《狂人日记》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,也是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,写于1918年4月。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《新青年》月刊,后收入《呐喊》集,编入《鲁迅全集》第一卷。
小说通过被者“狂人”的形象以及“狂人”的自述式的描写,揭示了封建礼教的“吃人”本质,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封建文化的反抗;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。作者以彻底的“革命主义”的立场对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,同时对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。
朝花夕拾小引的概括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少年时的求学历程,长的思念。1.鲁迅先生离开中山大学后在广州白云楼所记的《朝花夕拾》。2.记录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的求学经历,3.当一个人做到只剩下回忆的时候。
《小引》的简介
《小引》是鲁迅散文集《朝花夕拾》的前序,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五日北京《莽原》半月刊第二卷第十期。作者在序言中讲述了创作这个集子中散文的始末和当时的心境。
在《藤野先生》一文中,鲁迅是说“不知怎地,我到现在还记得这明目”,这“明目”就是指从东京到仙台途径的驿站“日暮里”。
鲁迅并没有直言反感“日暮里”,那么先生在此处特意提出这个“明目”,到底有没有这层意思?还是另有寓意?
下面,笔者结合写作背景与文本内容两个方面来粗略分析关于“日暮里”这一问题。
写作背景因为《藤野先生》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,所以写作背景又分作文中背景和现实背景。
1. 文中背景
鲁迅从东京辗转到仙台的背景正是1904至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,而战场却在朝鲜半岛和我国辽东半岛。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,给两国造成极大的灾难。枪林弹雨之下,数十万同胞流离失所。
《藤野先生》一文也提到此事:
但偏有人夹在里边:给俄国人做侦探,本军捕获,要枪毙了,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人;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。鲁迅看到了这一幕,认识到“国民劣根性”不是学医就可以根治的,这也是先生学医一年多便“弃医从文”的原因所在。
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,家国破碎之际,在自己的国土上,国民处于中,却不能有清醒认识,反而当起“间谍”,反而相互嘲笑。
2. 现实背景
《藤野先生》发表于1926年10月,这一年发生三·一八惨案,其在鲁迅另一篇散文《记念刘和珍君》中已有充分的描述。
以段祺瑞为首的临时公然对爱国学生发起蓄谋已久的,其手段无比残忍,军阀面目与帝国主义行径无异,令人痛心。
军阀混战使得原本破碎的国家再一次四分五裂,民不聊生,“而帝国主义者复煽动军阀,益肆凶焰”。
军阀之间为了各自利益丧权的丧权,的,自治的自治。今天是盟友,明天却是仇敌,没有真正的敌友,只有一己私利。
在此之下,国无完国,民无安身,统治者丧权辱国,却将罪恶之手伸向手无寸铁的爱国人士。
而这正是国家与陷于“日暮里”的写照。
文本内容1. 结合驿站“水户”作对比
《藤野先生》一文先从东京写起,反应出“清国留学生”不学无术,反而热衷于“逛公园”“学跳舞”“忙打扮”,无比庸俗丑恶。
鲁迅带着失望离开了东京,前往仙台,途中经过“日暮里”驿站。
下一篇:没有了
Copyright © 2021 《鲁迅研究月刊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