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刊导读

中国文学论文_何以“回心”?

来源:鲁迅研究月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年11月10日 02:58:38

文章目录

摘要

abstract

导言

第一章 “竹内鲁迅”之前的鲁迅研究

第一节 鲁迅研究的“左翼”经典面目

    一、瞿秋白的《鲁迅杂感选集·序言》所建构的“政治鲁迅”

    二、瞿秋白影响下对“政治鲁迅”的阐释

    三、毛泽东对“左翼鲁迅”的建构

第二节 分裂的鲁迅:文学与革命

    一、夏志清与夏济安:去神化与文学化

    二、从陈涌到王富仁:“政治革命范式”到“文化革命范式”的转变

第二章 “竹内鲁迅”影响下的日本鲁迅研究

第一节 “竹内鲁迅”的兴起及其“回心”观

第二节 革命与文学:丸山升对“竹内鲁迅”的接受

第三节 “个的自觉”:伊藤虎丸对“竹内鲁迅”的接受

第四节 主体的建构:木山英雄对“竹内鲁迅”的接受

第三章 :“竹内鲁迅”影响下的中国鲁迅研究

第一节 1980 年代:对“竹内鲁迅”的拿来

第二节 1990 年代:“竹内鲁迅”的本土化

第三节 新世纪:以“竹内鲁迅”为方法原理

    一、接受与反思

    二、当下鲁迅研究的困境

结语:何以回心—以“鲁迅原理”弥合文学与革命的分裂

参考文献

致谢

文章摘要:本文围绕着国内学界对“竹内鲁迅”的接受现状,产生了对当下鲁迅研究的思考。在梳理整个中国鲁迅研究两个传统——“左翼鲁迅”传统——“启蒙鲁迅”传统的脉络中,试图以“竹内鲁迅”的接受为切入点,思考中国学界鲁迅研究的现状以及如何重新建构鲁迅形象?并提出一种“回心”式的发问即鲁迅研究在立足于两种传统下,是否在对“竹内鲁迅”的接受中而实现一种新的阐释范式的可能。本文首先在第一章呈现了第一种鲁迅研究传统:从瞿秋白到毛泽东所建构的以政治革命为根底的“左翼鲁迅”传统,并在呈现这一传统的过程中,论述了这一传统在高度的政治意识形态化下的极端面貌,从而贬低了鲁迅的个性以及文学性。为与之形成对比,在第一章第二节论述了海外的鲁迅研究,以夏志清和夏济安对鲁迅的阐释为主,论述了同一时空下与经典化面目鲁迅完全不同的,侧重于个人化与文学价值的鲁迅形象。并以夏志清对鲁迅的贬低,解释其批判了“革命阶级理论”的鲁迅研究范式,以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性。在第三节,则将陈涌与王富仁各自为代表的两种鲁迅研究范式进行对比,一是在一章结尾呈现出两种鲁迅传统的对抗局面即“革命与文学”的分裂,二是提出“竹内鲁迅”接受的可能,以此进入与日本竹内鲁迅研究的对照。第二章中则重论述了日本鲁迅研究者对于“竹内鲁迅”的接受,以及对“竹内鲁迅”的继承与发展。日本鲁迅的研究得以标志性地开展,得益于竹内好异于日本鲁迅研究他者对鲁迅“考古式”的研究。竹内好将鲁迅以文学者的形象推向日本的国家民族的主题建构这一“现实问题”上来,使日本鲁迅研究实现了质的转变;因此,竹内鲁迅可以看作是日本鲁迅研究的“开始”。本章所论述的丸山升、伊藤虎丸以及木山英雄有一条主线即都以试图解释并解决“竹内鲁迅”的“文学与政治”的关系上展开的,三者都是切乎于当下日本现实的研究;此外,国内学者对此三者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,因此本章加以重点论述。目的是将中国鲁迅研究对“竹内鲁迅”的接受与日本对“竹内鲁迅”的接受形成对比,以探究鲁迅研究新的发展方向。第三章主要论述自1980年代对于“竹内鲁迅”的译介到新世纪对于竹内鲁迅的接受现状,以及从中所反应出的“回心”式的的疑问,在“竹内鲁迅”的接受下,学界是否实现了对于两种鲁迅传统的弥合与统一,而走向一种如竹内好立足于日本当下性所阐释的研究形式,由此揭示出新世纪以来的鲁迅研究的问题,以及论者的一点期许与质疑。

文章关键词:

论文DOI:10.27245/d.cnki.gnjsu.2019.001198

论文分类号:I210

上一篇: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论文_叙事与启蒙

下一篇:中国文学论文_轻足远去 遗爱学林——怀念王世

Copyright © 2021 《鲁迅研究月刊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